近日,加拿大安省法院判处一名男子13年监禁,其参与的持枪绑架性侵华人女性案细节恶劣。
该男子曾以难民身份入境加拿大并获永久居留权。受害者是30多岁华人财经人士,来自大多伦多地区旺市。
案发当晚,她聚餐后走向自己的保时捷轿车时,被一名穿橙色连帽衫的男子从一辆灰色SUV中冲出拖拽上车。
路人施救时遭绑匪开枪逼退,该男子当时是司机,驾车逃离。
车内,橙衣男子夺手机关定位,用枪托砸她头部。途中,该男子到后排以开枪威胁,强迫与其发生性行为。
之后,绑匪用胶带封其嘴和手,带至一处住宅,她被剥光绑在车库椅子上,另有三名操多伦多牙买加口音的青少年持械在场。
近12小时内,她遭锤砸四肢、头发被点燃,绑匪持螺丝刀威胁、用装海洛因的注射器恐吓,索要100万美元加密货币,逼其筹款。
该男子全程冷眼旁观或外出抽烟。最终她趁男子洗车、青少年吸烟时挣脱求救,警方介入。
法官痛斥其行为恐怖、侮辱人格。目前案件未破,作案枪械未寻获,橙衣男子仍在逃。
锤砸的四肢、点燃的头发、抵在身体上的螺丝刀,还有那句“开保时捷,肯定有钱”的粗暴判断。
这不是遥远的故事,而是华人在海外治安困境中又一道血淋淋的切口,它撕开的不仅是个体的创伤,
更是一个群体对“安全感”的集体叩问:当我们带着勤劳与积累在异国立足,为何总在不经意间成为恶意的目标?
当“华人”“财富”“安全”被强行捆绑,我们追寻的安稳,到底该扎根在何处?
从早年“华人爱存钱”的标签被不法分子觊觎,到如今“开豪车=有钱可榨”的粗暴联想,
我们在异国社会的形象,似乎始终被困在“财富载体”的单一认知里,而忽略了我们首先是“人”——是会疼、会怕、会对危险本能恐惧的个体。
那些针对华人的暴力犯罪,很少是随机的冲动,更多是带着偏见的精准围猎:
他们认定华人“低调隐忍”,遭遇侵害后可能因语言障碍、对当地司法不熟悉而选择沉默;
他们觉得华人“有钱”,无论是商铺里的现金流、家里的存款,还是像本案中被盯上的保时捷,都成了他们眼中“可掠夺的资源”。
这种基于刻板印象的恶意,比随机犯罪更让人脊背发凉。
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他人的偏见,无法杜绝所有的恶意,但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强大,让社群更紧密,让当地社会看到:
华人不仅是“财富的创造者”,更是“秩序的维护者”“权益的捍卫者”。
当每一个华人都不再沉默,当每一次侵害都能得到公正的对待,当“华人”这个身份不再与“易受伤害”挂钩时,
我们才能真正在异国的土地上,找到那份“不必回头张望”的坦然,那份“安心生活”的底气。